记者:吴先生您好,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电子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吴立人是抗战将领,又是中国电子科技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您与成电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您的父亲为成电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请问,您回顾父亲的革命历史,看到今天的电子科技大学有何感想?
吴淳:电子科技大学从其诞生开始,就是一所有使命、有追求、有革命传承的学校。因为新中国从战争的废墟中刚刚诞生,要建设繁荣、富強的共和国,要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追赶发达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力培养电子科技人才,就成为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周恩来总理对成电的建设和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电子科技人才非常重视,1956年,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可以说成电是中国最早开展计算机教育的院校,它一成立就被列为国防科技重点院校。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抓学院科技建设,教育部长杨秀峰也亲临学院指导工作。周总理亲自任命我父亲为首任校长兼书记。那一代成电人听到祖国的召唤,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心系使命,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的教授、教师多人举家迁至大西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边建校、边开学,齐心协力创建了成电,这种精神就叫“成电精神”,“成电精神”至今仍是成电文化和精神财富中的瑰宝,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电建校六十年来,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成电教职员工和芊芊学子。
吴立人先生
记者:听说吴立人校长在战争年代曾经三次从事八路军的教育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又创办了成电,您认为吴立人校长办教育有什么特点?
吴淳: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父亲第一次办教育时任直南特委宣传部长。1937年10月刘邓129师挺进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父亲当年与129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老领导冀豫晋省委书记李菁玉工作联系较多,并协助杨秀峰开拓冀西根据地,主要是在冀西宣传抗日、培训干部、组织游击队和开创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冀西民训处、冀西抗日游击队、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总队相継成立,为迅速创建冀南、冀西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了适应抗战需要,129师主要领导刘、邓、徐向前当时都高度重视为抗战前线及根据地培训干部的工作,认为夺取抗战胜利,急需培养大批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1938年3月,父亲协助时任冀西民训处特派员的杨秀峰同志在冀西成立了以杨秀峰为校长、吴砚农为副校长的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父亲作为直南特委宣传部长、冀游委员会宣传委员,邀请129师的师、团级干部来校讲“开展山地和平原游击战”的一些课程,为办好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杨秀峰曾口头向父亲传达过毛主席给延安抗大写的校训和给陕北公学的题词。真正看到这个题词是在三年后的1940年8月,父亲任职冀中九分区政委时,见到从延安转战到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华北抗日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同志,成校长把毛主席在延安给陕北公学批示的原文给父亲看,毛主席在1937年10月23日为陕北公学(迁冀中后与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合并,称华北联大)题词中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襟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些重要指示,就是父亲后来办教育所秉承的方向和思想的来源。
第二次办教育是1938年8月经北方局批准,杨秀峰亲自指派父亲协助院长杨秀峰创办河北抗战学院。在此之前,由于1936年初至1937年7月,父亲曾受保属特委和直南特委派遣,在保定、安平、束鹿、深县、饶阳、衡水、武强、武邑等地从事恢复和重建党组织的工作。2012年1月30日,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写了序言,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吴立人1936年1月在河北安平县恢复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情况。由于父亲对这些地区党的基层组织比较熟悉,他提议把校址选定在束鹿第十中学,这个建议得到了杨秀峰同志和北方局的同意。当时还把抗大校训写在抗战学院的大门两侧,父亲时任抗战学院教导副主任、军政学院书记。
第三次是1943年4月至1945年8月,协助校长彭真和副校长林铁、胡锡奎、李葆华办晋察冀分局党校,培训党政和军队高级干部,时任秘书长。
第四次办教育是创办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父亲四次从事教育工作,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办学思想就是一贯秉承抗大提出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电从创办到现在,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培养各类电子科技人才有18万人之多,对国家的电子科技甚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历代校长都秉承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办学根本大纲,这也是成电建校、办校、强校的灵魂。父亲认为,大力发展电子科技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对实现现代化强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看到成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成电一定能够在国内、在国际的教育界,打造出让世界信服的著名的品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历届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望。


成电第一届毕业学生留影
记者:当年您为什么没有报考电子信息专业,而是最终选择了经济学?
吴淳:我没有在成电上过学,但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在成电生活了六年。读小学时,我在成电子弟小学上完了一二年级,后来就到北京去读书了。此后到内蒙古插队,又到部队当了六年兵。还在基层党校教过政治经济学。1977考上了北京大学师资班,攻读经济学,毕业后曾在国家部委工作。后做企业管理工作。


吴淳先生
学习电子信息专业,需要牢靠的知识基础。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喜欢电子信息专业,但由于从上小学起就跟随父亲辗转奔波,经过了许多曲折,等到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再去报考电子信息专业已经不太现实了。后来,就选择了经济学专业。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可以说,经历了新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也为电子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我国电子科技教育的黄金时代也已经到来了。起初,我国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只能学习国外的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苏联的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对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电子科技教育思想兼收并蓄,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电子科技及科技教育体系。可以说,我国的电子科技教育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同学们现在能到电子科技大学学习是非常幸运的。
记者:您也十分关心成电师生的成长成才,设立了“立人基金”。请问,这是您受父亲影响的结果吗?您设立“立人基金”的初衷是什么?

吴淳:设立“立人基金”,正像最近到成电讲学的原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说的:“这是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的确,我十分怀念我的父亲,因为他曾为了成电的建设,毫无保留的奉献了自己。设立“立人基金”,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由衷支持。因此,作为子女,一方面缅怀我们的父亲,另一方面是对电子科技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些力所能及的促进作用。

我小时候对父亲的了解很少,因为我很少见到他。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父亲已经去忙了;等他很晚回家来,我已经睡着了。父亲在战争年代,生存条件极其艰苦,时常在地道里和白洋淀的船上通宵达旦的工作,落下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成都的阴雨天多,他经常疼得头上冒汗,我们常给他捶腿。我对父亲的深入了解还是在他永远离开我们以后。
最近,我在参加抗战70周年纪念活动,和冀中的抗战前辈及子女们交流时,又了解到父亲的许多经历,以及在战争年代三次办学、为抗日战争培养军政人才的情况,这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次就是建设成电。从1954年开始准备,到1956年正式开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人才,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电是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摇篮。以成电为起点,我国的电子信息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地开展了起来,可以说,父亲是中国电子科技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回顾父亲的历次办学经历,我觉得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着父亲的一生。他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父亲四次办学的根本和灵魂。
记者:的确,德才兼备,方为栋梁。您认为,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应该如何“立德”呢?
吴淳:“立人基金”以我父亲的名字命名,也包含了“立德树人”之意。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我父亲的精神中得到一些启示,要立人、立德,做一个有远大理想、有抱负、有现代科技知识、有民族和人民情怀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然,我也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上了重点大学、上了立人班,特别是获得很多荣誉时而背上包袱。成长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要有一颗平常心。立人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人的核心就是立德。做人是最终的目标,立德是努力的方向。
在我父亲的青年时代,国家危难、社会动荡。但是,每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总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惜牺牲,为国奉献。他们在立人、立德方面做得对、做得好!正是他们,给我们树立了“立人、立德”的榜样!我觉得,这也是“立人班”的灵魂,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点就是不能动摇。
现在常见到社会舆论对“80后”、“90后”、“00后”等不同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比较,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栋梁之才。即便是在当下社会思潮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也相信当代青年人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记者:您对“立人基金”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望或规划?
吴淳:“立人基金”设立于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开放式留本基金,并接受认可本基金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的捐赠。首批种子基金是我和陈英柳先生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留本基金的年度投资收益将用于奖励电子科技大学获选的优秀在校师生,以支持和促进电子科技大学教育事业。
“立人基金”虽然尚未对外宣布,但现已经正式成立了。此前,我们邀请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内外大学教育基金的负责人、专家,虚心请教基金管理的经验,并对国内外一些公益基金的管理做了深入研究。这些都是“立人基金”良好运行并向专业化基金发展的宝贵参照。
我们对“立人基金”抱有很大的期望。我们绝不会以此来牟取任何私利,而是要一心一意地为国家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并将努力推动它成长为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业化公益基金。目前,我们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因为“立人基金”投入的仅仅是“种子基金”,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校友关注“立人基金”、了解“立人基金”、支持“立人基金”,把“立人基金”当做自己的事业。我们只是投石问路,更大的成功还要大家一起努力。
记者:您还想对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们提点什么希望?
吴淳:对我个人而言,只要能为同学们的成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就感到很满足了。其实,为国家奉献的方式有很多,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电子信息领域,同学们以后在各个行业,都可以做出利国利民的事情。希望同学们立人、立德、立高远之志,践行于足下,取得更好的成就。
作者 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余炜成